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

醒来的声音

----评KLC_NIR 《MONUMENT》  
听《MONUMENT》,一场特别的音乐体验。声音产生出空间立体感,形象变得可塑起来。将自己包裹进低频高频长音的隧道空间中,通向那方,而这绝对只可能一个人独享。太有别于悦耳讨人欢心的旋律,可识别性低很多。思想反而在纯噪中安静下来,这样强烈的反差,当你发现时,不得不为此感到惊喜。或许理解为强烈排他性,过滤了工业噪音粗糙颗粒感后,平衡的自然里,在不安与宁静间摇摆,非此即彼,于是甚至会占据心里自然的小情绪,重新平静。即使没有音符又如何。所以又不禁对无和有的辩证统一在另外的角度有了认识。看似在用最不靠谱的声音,其实却在表达内在制衡这一最安静的主题。这种切身的发现或许比声音本身带来的震颤更大。反作用体验的延展性为享耳的过程赋予了更多内涵。      

一系列声音的震动留给你绝对的自由。自由到觉得声音把你抛弃了,置你的感受于不顾。可以黯然沉思,而哑然失笑也可。异形的声音不断挑战你的听觉上限。仿佛都能听见时长时短的“影子”,听见茂盛的“后脑勺”,思到未曾察觉的暗角。有时仅一闪念,却艳丽得刺目。打破原有,探索未知,重新组合才更具创造性。太多伟奇在乌龙中诞生。      

听入心,作为小人物,在长达23分钟的律动起伏中,甚至能听出自个暗涌、指鹿为马的高峰体验。不小心便进入自我的世界,任空间旷达,令你想起绿叶下的红丝巾或老人手上颤抖的皱纹,此等私密的臆想如彩虹般流畅,孤独的人不可耻。节奏与音频的波动游刃有余。作为首部完整的实验音乐作品,无比惊艳。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存。   

音乐中有东方哲学的禅思,冥想。带着巧,他勾起你的记忆:幼时侧耳听火车远方奔过,不见其身总想象着突突的气焰;少年时趴天台边听严肃的大风声;现在摇下车窗,看一幢幢楼在喧闹中拔起,一栋栋软弱的倒下,人们穿梭其中匆匆间目光游离,在这座叫做城市的噪音工厂中生生不息。      

算不算极端体验?直指内心。生怕太多人靠近打破了独立性,音乐不可避免的产生疏离感。撑开所有触角,摆出拒绝的姿态。而细想,生活的轨迹也似能连成咿咿呀呀的波线,人生在舒途与峭壁间复始。其实连我们自己都没发现早已习惯了噪音。于是这种非常态的实验,却正是深植于常态生活中。      

有时甚至笃信这些便是自己脑电波的声音。光怪陆离的想法在这些声音中得到表达。于是更对创作者生出敬畏,只有这样敏感多思的独者,才会不停生出新的体验,一气呵成,留下无限遐想空间,脑海里闪现“挤满黑眼圈和黑框眼镜,柴瘦中浸透着倔强”的印象。这利用一堆电子技术拨出的声音----试图避免带有感情色彩去倾向性地暗示。听后,心都会醒来,充满了冷静、理性和客观。   

没有评论: